南京与台湾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人物风采
【南京好故事】台湾“烘焙妈妈”大陆打造“喜憨儿”空间:吾生最甜蜜的事业
日期: 2023-08-17 浏览次数: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:[ ] 视力保护色:

在台湾,那些不幸患有脑瘫、自闭症、唐氏综合征等疾病的特殊孩子有个称呼——“喜憨儿”。他们之所以被赋予这样喜庆的称谓,是因为他们的面容总是在憨憨地微笑,被人们称作“天使的微笑”。在南京,有这样一位退休的台湾“烘焙妈妈”刘杰,营造了“喜憨儿”成长空间。几十年来,做过舞蹈经纪人、咖啡店老板、公益空间主理人,刘杰感叹:“‘喜憨儿’成长是吾生最甜蜜的事业。”

走进位于南京闹市区的“喜憨憨烘焙咖啡公益空间”,孩子们正制作蛋糕和曲奇,并仔细把做好的饼干放入红色的精致礼盒中。礼盒封面上写着“喜憨儿喜欢你”。“宝宝,你来向客人介绍我们的空间……”在刘杰看来,“喜憨儿”是这里的主角,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性往往会收获惊喜。

刘杰第一次到访南京,是2008年受邀带领台湾舞蹈团队,在南京举办的首届紫金山峰会期间表演了旋转舞等3场台湾特色舞蹈节目,收获好评如潮,后来她陆续接到大陆20多个省市的表演邀请。此后的一年,她往返两岸愈发高频,变成了“空中飞人”和高铁常客。

在大陆第一次乘坐高铁,刘杰差点误点。“台湾乘坐普悠玛列车,从购票到进站走不了几步路,没想到大陆的高铁车站有‘这么大’,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有‘这么远’”,刘杰展开双臂、拖长音量,“大陆实在太大”成了刘杰最深刻的初体验。

当她沉浸式融入南京这座现代化古城,改变了许多自己对大陆的刻板印象,甚至是偏见。“大陆跟我想象中完全不一样,城市化进程日新月异,这里的普通民众对台湾同胞热情友好,社会治安环境也不错,无论工作生活都很有安全感。”

从初来乍到,到日久生情,一番思虑后,刘杰放弃在台湾的众多头衔和职务,到海峡对岸的南京从零开始创业。她在南京青岛路盘下一家当时的“网红”文艺店“半坡咖啡”,做起手冲咖啡、糕点烘焙的生意,在店里偶遇了一些带着唐氏宝宝来做客的宝妈们。

宝妈们相聚,育儿是绕不过去的话题。唐氏宝宝的妈妈向刘杰倾诉起育儿过程中遇到的苦恼,刘杰就谈起台湾岛内对这些特殊孩子的教育理念和公益活动。慢慢地,宝妈们开始组团,从8个家庭到后来的近30个家庭,在每周四、周日下午,约到店里互动、交流、玩耍。刘杰会安排烘焙师教孩子们做甜品、做手工。

几次下来,刘杰惊讶地发现,这些“喜憨儿”很有才气,有的过了钢琴10级,有的是手风琴高手,有的架子鼓打得很溜,刘杰萌发了为他们办一场轻松音乐会的想法,选在母亲节这天。2014年,她和爱心人士组织了“两岸同心关爱喜憨儿暨母亲节感恩音乐会”,还邀请了知名音乐人萧宽志参与,没想到一办就是三年。

找活动经费,给孩子们化妆,活动现场配送餐食,全靠刘杰和爱心人士自发完成。“我们的组织有点‘杂乱’,各行业的人都有,但每个人很愿意、很热心地去做(音乐会)这件事。”

2019年,已到退休年纪的刘杰回到台湾养老。新冠疫情期间,她接到大陆故人电话,探讨公益活动的可持续性。因为放不下,在和女儿商议后,她再次返回南京,寻找能为“喜憨儿”成长提供帮助的公益空间。

经由各界爱心人士捐来烤箱、冰箱、钢琴、吸尘器、地毯等物品,“喜憨憨烘焙咖啡公益空间”渐渐“拼凑”出雏形,成为十多位“喜憨儿”的第二个家。每天,孩子们只要有时间、自己想来,他们就会到此学做糕饼、甜点、咖啡。

刘杰感觉到,潜移默化中,“宝宝们”的变化很大。有的孩子自告奋勇,想当“喜憨憨烘焙咖啡公益空间”的店长,为此改掉了长期熬夜、迷恋网购的不良习惯。有的孩子长期依赖家人,生活不能自理,连衣服都不会穿,如今变得更加独立,学会了乘坐公共交通到公益空间。有的孩子过去见人就躲,不敢与人对视,历练后变得更加自信,愿意主动分享和交流,甚至书写朗诵古诗词。

“我们这里有十多个宝宝,每个宝宝我都可以说出他的故事。过去,他们曾是被服务者,现在转变角色,成为自力更生的服务者,看到他们的改变、成长,能够被社会认同、尊重,是我最开心的事。”刘杰说。

    刘杰希望在有生之年,为“喜憨儿”的晚年打造栖身之地。“就算亲人都离开身边,他们也可以彼此陪伴。愿望很美好,我们会继续努力。”(中新网记者 朱晓颖)

南京与台湾